自1954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第一塊光伏電池以來,這一清潔能源就一直伴隨著價格高昂的偏見,不過技術變化之快,可能會讓所有人大吃一驚。近日,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研究報告稱,未來10年內,風能的成本將率先降至最低,而到2030年,太陽能將取而代之,超越其它新能源技術,成為最便宜的能源。業內人士認為,太陽能發電成本的快速下降,將主要來自于薄膜太陽能領域的技術進步。
就目前來看,已經有不少國家的太陽能電力達到了平價水平,甚至低于化石燃料。其中,美國作為光伏裝機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,其國內的太陽能價格已經相當低廉,而且還在持續下降,這主要得益于美國最大的太陽能公司FirstSolar在薄膜技術方面的提升。太陽能安裝公司可以大批量、低價購買FirstSolar生產的薄膜面板,其價格相比5年前下跌了一半。而在那些電價超過每千瓦時15美分(約0.93元)的地區,如加利福利亞,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已經和公共電網的電價差不多。
與美國相比,中國國內的用電電價稍低,但15美分(0.93元)的太陽能電價即使放到中國,在工商業領域也具有相當強的競爭力(工商業電價0.8-1.4元/千瓦時)。如果算上中國政府0.42元的度電補貼,以及各地方政府的補貼與優惠,太陽能發電成本已與居民用電電價(約0.5元/千瓦時)基本持平。目前,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主認識到太陽能的成本優勢:今年1月,漢能與廣汽本田合作的17MW分布式太陽能項目并網發電,該工程利用本田的工業廠房鋪設薄膜電池板,年平均發電1900萬度,可滿足工廠20%的生產用電需求,相當于替代了6200噸標準煤(等價熱值)的發電量;在民用領域,安裝屋頂太陽能電站也開始成為中國人新的環保潮流。
而作為累計裝機容量第一的太陽能大國,德國早在2010年就進入了全國“平價上網”時代。德國的光伏電價在2000年時還高達50歐分(3.37元),而到了2012年已經降至13-19歐分(0.88-1.28元),大大低于25歐分的電網零售電價。值得注意的是,最近幾年,德國的太陽能行業開始新一輪洗牌,不少晶硅太陽能企業宣布破產,博世和西門子也賣掉或停止了太陽能業務,然而德國老牌設備制造商Manz卻另辟蹊徑,在薄膜太陽能領域(主要為銅銦鎵硒CIGS薄膜)取得突破,引起業界關注,未來數年,重振德國太陽能行業的關鍵將在于薄膜技術。
同時,隨著近年來全球太陽能的市場重心開始向亞洲轉移,中國市場的表現十分驚人,在薄膜太陽能領域,漢能的一系列技術并購,已被證明是中國企業掌握核心技術的成功手段。2012年3月,漢能控股集團收購了德國Q.cells SE公司的子公司Solibro;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里,又先后將美國Miasole、Global Solar Energy和Alta Devices三家公司收至麾下。這四家海外公司的銅銦鎵硒(CIGS)薄膜,以及砷化鎵(GaAs)高效柔性薄膜均代表了世界頂尖水平,將成為漢能引領太陽能發展的加速器。
實際上,不少發達國家已經把薄膜太陽能作為最有前景的能源方向加以扶持。今年5月,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發布了名為《太陽能未來》的研究報告,報告認為,由玻璃封裝的笨重的晶硅片,不僅導致了電池組件剛性易碎、重量大等性質,也造成了制造成本居高不下。而薄膜技術是在玻璃、塑料或金屬等基底上沉積很薄的光伏材料,這種工藝可以減少系統的材料使用,降低制造支出。薄膜是太陽能實現成本大幅下降的最可能途徑,美國政府須大力扶持這種“面向未來”的技術。
當然,就現階段市場來看,晶硅相比于薄膜仍具有一定份額優勢。然而最近幾年,晶硅電池的技術進展已經達到瓶頸,晶硅企業的技術突破之路也越來越難走,很難繼續支撐太陽能發電成本的下降趨勢。與之相比,薄膜太陽能技術處于上升階段,其光電轉換效率以穩定的速度提升,趕超晶硅電池只是時間問題。此外,憑借獨特的“輕柔薄”優勢,薄膜太陽能在屋頂、建筑、農業設施和移動能源等領域也極具競爭力,發展前景可觀。
“薄膜太陽能代表了光伏技術的發展方向。”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常務副院長莊大明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,銅銦鎵硒(CIGS)薄膜的效率提升與成本下降潛力巨大,而且使用壽命長,在同樣功率下,發電能力也比晶硅強,在生產過程中,能耗與污染方面也更具優勢。莊大明的觀點代表了學界的普遍認知,南開大學光電子薄膜器件與技術研究所的孫云教授認為,到2020年,全球薄膜產業將會占據太陽能發電市場的40%以上,將成為分布式發電的最重要形式。
科技進步總是給人們帶來驚喜,憑借質優價廉的薄膜面板,美國太陽能供電系統正在不斷普及,太陽能正從小眾需求,變成了足以引發電力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。而中國作為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國家,加之擁有漢能等技術實力領先的企業,薄膜太陽能必將擔當起能源轉型的火車頭。未來,太陽能大規模替代化石能源、平價使用清潔能源的時代正在開啟。